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于1993年6月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登记在北京正式成立。挂靠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具有社团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性与专业性兼有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协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民族文物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开发工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物,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众多的民族文物和各具特色的民族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亟需加以妥善保护和抢救。民族文物和民族习俗除历史遗物外,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少数民放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它们也处在不断的演变、消失之中。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很多民族文物已近绝迹,若干尚待科学记录研究的民族习俗正在发生变化,一些民族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民族文物不断流往国外。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杨静仁、伍精华、任英、吕琳等同志发起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成立以来,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按照协会章程积极开展民族文物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弘扬开发工作。协会多次组织会员配合中国民族博物馆赴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云南、贵州等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文物的调查和抢救征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00年,组织黎族服饰展参加昆明首届全国传统民族服装服饰博览会获得5块奖牌;2003年春节,协同北京电视台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合作,在昆明市举办外国人中华才艺大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6年,主办“和谐中华·首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拍摄六十集大型纪录片《多彩中华━中国之民族博物馆》;协会更着力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开发工作,开展了各种有关民族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中国民族博物馆联合组织“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论坛”。旨在通过举办各种研讨会、展览展示,编制各种图书、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藉以提高全民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以民族精神为核心的受国主义精神;同时,联络热心中国民族文物保护事业和民族文化活动的中外各界人士和团体,集中智慧,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中国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的贡献。